中醫內科學/癌癥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內科學》 >> 癌癥 |
中醫內科學 |
|
【主要證候及特征】
癌癥以臟腑組織發生異常腫塊為其基本特征(白血病為骨髓及其他造血組織中白細胞系列的數目與質量的異常增生)。腫塊的發生多責之于氣滯、痰凝、濕滯、瘀血、毒聚等相互糾結,日久積滯而成為有形之腫塊。癌癥患者素體多虛,加之癌癥病變耗傷人體之氣血津液,故中晚期患者多出現氣血虧虛、陰陽兩虛等病機轉變。主要的證候有如下幾種:
氣滯
1.主要脈癥病變臟腑或相應部位出現脹滿、疼痛,苔薄膩,脈弦。
2.證候特征氣滯以脹滿、疼痛多為主要癥狀,其疼痛為脹痛而非刺痛,部位可以游走不定,時作時止。
痰凝
1.主要脈癥咳嗽咯痰,神昏,痰核,肢體關節疼痛,病變臟腑出現痞塊,苔白,脈滑。
2.證候特征痰濁蘊肺表現為咳嗽咯痰,痰蒙神竅則見神昏譫語,痰滯肌肉筋骨而為痰核,痰阻經絡則見肢體關節疼痛,痰凝于臟腑或與濕聚、血瘀等相互糾結而成痞塊,腫塊質地不硬,可伴有疼痛。
濕滯
1.主要脈癥咳嗽咯痰,食欲不振,納呆,腹脹,泄瀉,小便不利,苔白膩或白滑,脈濡。
2.證候特征水濕滯于上焦則咳嗽咯痰,滯于中焦則食欲不振,納呆,腹脹,泄瀉,滯于下焦則小便不利。
瘀血
1.主要脈癥病變部位疼痛,痛有定處,或有瘀點腫塊,或致發熱,面色黧黑,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
2。證候特征血瘀以疼痛為最常見的癥狀,其痛以痛有定處,多為刺痛,久痛不愈,反復發作為特征。
毒聚
1.主要脈癥發熱,出血,病變部位紅、腫、熱、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數。
2.證候特征毒為火之極,故以火熱之征突出為特點。
1.主要脈癥精神萎頓,倦怠乏力,氣短,眩暈,自汗,易于感冒,面白,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無力。
2.證候特征以一系列元氣耗損、臟腑機能減退為主證。隨發病臟腑的不同,癥狀側重點有所差異。
1.主要脈癥頭暈目眩,神疲乏力,失眠健忘,心悸怔忡,面色蒼白或萎黃,唇甲不榮,舌質淡,苔白,脈弱。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為一系列血虛失養、臟腑機能減退的癥狀。其與氣虛的主要區別在于,本證面色不華、唇甲不榮等營血虧虛的表現突出,且常有失血過多的原因存在。
1.主要脈癥口干唇燥,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心煩失眠,腰膝酸軟,皮膚干燥,大便燥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為一系列陰液虧少、失于濡潤的癥狀。陰虛往往生內熱,而多伴見虛熱之象。
1.主要脈癥神倦嗜臥,少氣懶言,形寒肢冷,心悸自汗,納差,四肢水腫,面色蒼白或萎黃,腰膝冷痛,陽痿遺精,大便溏瀉,小便清長,舌質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
2.證候特征本證表現為一系列陽氣虛衰、失于溫煦的癥狀。陽虛則生內寒,而常見虛寒之征。
【病機述要】
1.氣滯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以及痰濁、瘀血阻滯等多種原因均可導致氣滯。由于氣機阻滯,氣血運行障礙,以致病變臟腑或部位出現脹滿、疼痛。
2.痰凝由于外感或內傷等多種原因,導致肺失于布散津液,脾失于運化轉輸津液,腎失于溫煦蒸化水液,均可導致痰濁內生。隨病變部位的不同而有多種臨床表現,在本章中以咳嗽咯痰、痰核及痞塊為其特點。
3.濕滯由于外感或內傷等多種原因,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以致津液停聚而為水濕之患。隨病變部位而有多種臨床表現,在本章中以水濕困于中焦脾胃方面的改變,如食欲不振,納呆,腹脹,泄瀉為其特點。
4.瘀血情志不舒,飲食失調,感受外邪,跌仆損傷,以及久病正虛等多種原因均會導致血瘀。由于血行滯澀,甚至脈絡瘀阻,不通則痛,而引起疼痛,或壅遏發熱,久則積塊。在本章中以積塊為其突出的特點。
5.毒聚由于外感熱邪,或內生之痰凝、濕滯、瘀血等病理產物壅遏氣機,郁久化熱,或內外合邪,使熱邪亢盛而為毒。熱邪亢盛,故發熱,迫血妄行而出血,痰凝、濕滯、瘀血壅遏,故可形成腫塊。
6.氣虛主要由于飲食失調,水谷精微不充,氣之來源不足;或因大病久病,老年體弱及疲勞過度等,以致臟腑機能減弱,氣的化生不足。由于正氣不足,不能正常發揮氣推動、固攝、溫煦、衛外等作用,而表現倦怠乏力,精神萎頓,自汗,易于感冒等癥。
7.血虛常由失血過多,脾胃虛弱,營養下良,久病不愈,以及血液化生障礙等原因所致。由于營血虧虛,臟腑經絡失于濡養,而表現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萎黃,唇甲不榮等癥。
8.陰虛由于燥熱傷陰,或久病傷及腎之元陰所致。由于陰精匱乏,失于濡養臟腑經絡百骸的功能,故出現口干唇燥,皮膚干燥等癥,陰虛則陽亢,故出現五心煩熱,潮熱盜汗等虛熱癥狀。
9.陽虛多由氣虛進一步發展,氣損及陽而致。由于陽氣虛衰,失于溫煦,而表現神倦嗜臥,少氣懶言,形寒肢冷等虛寒癥狀。
【治療要點】
癌癥屬于正虛邪實、邪盛正衰的一類疾病,所以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攻補兼施。要結合病史、病程、四診合參及實驗室檢查等臨床資料,綜合分析,辨證施治,做到“治實當顧虛,補虛勿忘實”。扶正之法主要是根據正虛側重的不同,并結合主要病變臟腑而分別采用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治法;祛邪主要針對病變采用理氣行氣、化痰散結、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做好預防對減少發病有重要意義,既病之后加強飲食調養,調暢情志,注意休息,有利于癌癥的康復。
參看
![]() ![]() |
|
關于“中醫內科學/癌癥”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