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

    1. 中醫診斷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目錄

      中醫診斷學是根據中醫學的理論,研究診察病情、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是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是中醫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

      目錄

      中醫診斷學的主要內容

      中醫診斷學主要包括診法、辨證、診斷綜合運用和病案書寫等內容。

      診法

      診法,即中醫診察收集病情資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診”。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頭面、五官、四肢、二陰、皮膚以及排出物等,以發現異常表現,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a href="/w/%E9%97%BB%E8%AF%8A" title="聞診">聞診”是醫生運用聽覺診察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噯氣、腸鳴等聲音,以及運用嗅覺嗅病人發出的異常氣味、排出物的氣味,以了解病情的診察方法?!?a href="/w/%E9%97%AE%E8%AF%8A" title="問診">問診”是詢問病人有關疾病的情況,病人的自覺癥狀,既往病史、生活習慣等,從而了解患者的各種病態感覺以及疾病的發生發展、診療等情況的診察方法?!?a href="/w/%E5%88%87%E8%AF%8A" title="切診">切診”是醫生用手觸按病人的動脈脈搏和觸按病人的肌膚、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測知脈象變化及有關異常征象,從而了解病變情況的診察方法。

      通過四診所收集到的病情資料,主要包括癥狀、體征和病史?!鞍Y狀”是指病人主觀感到的痛苦或不適,如頭痛、耳鳴、胸悶、腹脹等;“體征”是指客觀能檢測出來的異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鳴、大便腥臭、舌苔黃、脈浮數等。而癥狀和體征又可統稱癥狀,或簡稱“癥”,古代還有將其稱為病狀、病形、病候者。

      癥狀雖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現象,但它是判斷病種、辨別證候的主要依據,因而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視頻:河北醫科大學精品課程《中醫診斷學.脈診》楊牧群教授主講

      診病

      診病,亦稱辨病,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綜合分析四診資料,對疾病的病種作出判斷,得出病名診斷的思維過程。

      對于臨床上的各種具體疾病,進行分析判斷而作出的診斷,是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種具體疾病的代名詞。如瘧疾、痢疾、肺癰、癇病、消渴、滑胎、痛經、麻疹、夏季熱、紅絲疔、乳癖、膿皰瘡、牛皮癬、內痔、股骨骨折、白喉、圓翳內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對該疾病全過程的特點與規律所作的概括與抽象。

      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各科應討論的主要內容。在學習中醫診斷學時,還不可能對疾病的病種進行辨別,難以作出病名診斷。因此,中醫診斷學只是對疾病怎樣進行診斷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類等作初步介紹。

      辨證

      “證”是中醫學的一個特有概念。在中醫學的歷史上以及現代文獻中,對于“證”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統一,有以證為癥狀者,亦有稱病為證者。

      當代中醫學對于“證”的約定:證是對疾病過程中所處一定(當前)階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勢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證是對致病因素與機體反應兩方面情況的綜合,是對疾病當前本質所作的結論。

      “證”實際包括證名、證候、證型等概念。將疾病當前階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質,概括一個診斷名稱,這就是“證名”。如痰熱壅肺證、肝郁脾虛證、衛分證、脾腎陽虛證、膀胱濕熱證、瘀阻腦絡證等,均為證名。臨床上有時又將證稱為“證候”,即證為證候的簡稱。但嚴格地說,證候應是指每個證所表現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癥狀及體征,即證候為證的外候。臨床較為常見、典型、證名規范的證,可稱為“證型”。

      “辨證”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病人的各種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從而對疾病當前的病位與病性等本質作出判斷,并概括為完整證名的診斷思維過程。

      中醫診斷學主要是介紹歷史上的各種辨證分類方法,以及由各種辨證方法綜合而形成的辨證統一體系,辨證思維的技巧,常見證型的概念及其臨床表現。

      病案

      病案,又稱病歷,古稱診籍。病案是臨床有關診療等情況的書面記錄。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詳細病情、病史、診斷和治療等情況,作如實地記錄。

      病案是醫療、科研、教學、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資料。病案書寫是臨床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屬中醫診斷學的內容之一。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理

      中醫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認識論和方法論都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對于自然界和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是以直觀的方法從總體方面看待其關系,構成了天人相應、神形相合、表里相關的整體觀點。

      中醫學認為,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和因果聯系,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局部的病變可以產生全身性的病理反應,全身的病理變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變化的病理本質雖然藏之于“內”,但必有一定的癥狀、體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現??煞从吵稣w的狀況,整體的病變可以從多方面表現出來。通過審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種疾病現象,在醫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對比、思考,便可求得對疾病本質的認識。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本褪钦f在認識事物時,應當采取知己知彼,從外測內,觀察事物表現的太過或不及,通過微小的改變看出反常的所在,從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這便是中醫學診斷病證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瑞內

      外,指疾病表現于外的癥狀、體征;內,指臟腑等內在的病理本質。由于“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所以《靈樞.論疾診尺》說“從外知內”,就是說通過診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現象,便有可能測知內在的變動情況。

      《靈樞.本臟》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闭f明臟腑與體表是內外相應的,觀察外部的表現,可以測知內臟的變化,從而了解內臟所發生的疾病,認識了內在的病理本質,便可解釋顯現于外的征候。所以《丹溪心法》總結說:“欲知其內者,當以觀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內。蓋有諸內者形諸外?!边@一認識與近代控制論的“黑箱”理論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二)見微知著

      “見微知著”,語出《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微,指微小、局部的變化;著,指明顯的、整體的情況。見微知著,是指機體的某些局部,常包含著整體的生理、病理信息,通過微小的變化,可以測知整體的情況。

      如《靈樞.五色》將面部分為明堂、闕、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內而臟腑、外而胸背的整個人體皆分屬于其中,并說:“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各有部分?!边@便是察面部的情況,以測全身病變的具體描述。

      又如早在《素問.五臟別論》便有“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之說,《難經.一難》更強調“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于是詳細審察寸口脈的三部九候,以推斷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為宗脈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變化;舌為心之苗,又為脾胃的外候,舌與其他臟腑也有密切聯系,故舌的變化可以反映臟腑氣血的盛衰及邪氣的性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體的神氣,并可察全身及臟腑的病變等。

      臨床實踐證明,某些局部的改變,確實有診斷全身疾病的意義。因而有人說,中醫學含有當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認為人體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臟腑的“縮影”。

      (三)以常衡變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狀態;變,指異常的、病理的狀態。以常衡變,是指在認識正常的基礎上,發現太過、不及的異常變化。

      《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色脈變,揆度奇恒?!焙?,指正常、常規;奇,指異常、變動;揆度,觀察比較、推測揣度的意義。要認識客觀事物,必須通過觀察比較,知常達變。中醫望色、聞聲、切脈等以診斷病變,均含有這方面的道理。

      健康與疾病,正常與異常,不同的色澤,脈象的虛、實、細、洪,都是相對的,是通過觀察比較而作出判別的。診斷疾病時,一定要注意從正常中發現異常,從對比中找出差別,并進而認識疾病的本質。這也就是所謂以我知彼,以觀太過不及之理的診斷原理。

      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疾病的病情變化極其錯綜復雜,醫生要在千變萬化、紛紜復雜的表現中,抓住疾病的本質,對病、證作出正確判斷,他除了應熟悉中醫學的理論與知識外,還要遵循中醫診斷的基本原則。

      整體審察

      整體觀念、相互聯系,是中醫診斷時強調整體審察的認識論基礎。由于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的臟腑與體表的形體官竅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整個人體又受到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當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和諧協調,能適應社會、自然環境的變化時,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現,否則內外環境不能維持在一定范圍內的和諧統一,便可能發生疾病。因此,人體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導致氣機甚至形體的變化,臟腑的病變可以造成氣血陰陽的失常和精神活動的改變等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體性的變化。

      整體審察的含義,一方面是指通過診法收集病人的臨床資料時,必須從整體上進行多方面的考慮,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從整體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機、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動狀況,不僅應對局部的病狀進行詳細的詢問、檢查,而且要通過寒熱、飲食、二便、睡眠、 精神狀況、舌象、脈象等,了解全身的情況,同時還要了解病史、體質、家庭、環境、時令、氣候等對疾病有無影響。只有廣泛而詳細的占有臨床資料,才能為正確判斷打好基礎。另一方面是要求對病情進行全面分析、綜合判斷,既不能只顧一點、不及其余,也不能檢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能只注意到當前的、局部的、明顯的病理改變,而忽視了時、地、人、病的特殊性,還要從疾病的前因后果、演變發展趨勢上加以考慮。

      站外鏈接

      緒論 32

      醫學電子書 -- 700多本醫學電子書閱讀和下載。

      關于“中醫診斷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請問如何下載中診

      --阿綏 2019年8月18日 (日) 10:14 (CST)

      留言:打開中診以后怎么下載,沒找到下載的相關鏈接啊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韩av无码免费大片
        <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