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

    1. 傳染性紅斑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Erythema infectiosum
      分類系統及外部資源

      感染傳染性紅斑的16個月大嬰兒
      ICD-10 B08.3
      ICD-9 057.0
      DiseasesDB 4442
      eMedicine emerg/378 derm/136 ped/192
      MeSH D016731
      Bk8og.jpg

      傳染性紅斑又名:“第五病”

      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常在兒童中集體發生,有些學者認為本病是一種病毒傳染病,但未分離出病毒。也可能是一種腸道病毒。多在春秋季節發病,可能通過呼吸道傳染,在家庭、幼兒園、學校中造成流行。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5~14天。病人多數為4~12歲兒童。常突然發疹而無全身癥狀,僅少數病人輕微發熱,有時出現咽痛、嘔吐、眼結膜及咽部充血。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頰部、呈水腫性蝶形紅斑,邊界清楚,其上無鱗屑,局部溫度增加,偶有微癢和燒灼感。皮疹不發生于口唇周圍。經過1~2天后,在軀干、臀部及四肢出現對稱性邊界清楚花邊狀或網狀斑丘疹,為本病特征。4~5天以后,紅斑自頰部及軀干上消退。皮疹消退次序和出疹次序相同。皮疹消退后不脫屑。有時復發。常見于春季,病程10天左右。預后良好。

      診斷:根據面部有蝶形水腫性邊界清楚的紅斑。具流行性、全身癥狀輕微。常見于春季的兒童,即可診斷。

      診斷鑒別:

      (1)猩紅熱 本病呈急性病容,臨床表現咽痛、高熱、皮疹為彌漫性紅斑,口周有蒼白圈,草梅舌及愈后脫皮等征象。帕氏征:陽性。

      (2)風疹 上呼吸道卡他癥狀較明顯、發熱、麻疹樣皮疹,耳后、枕后淋巴結腫大。

      (3)麻疹 高熱、上呼吸道卡他癥狀明顯、皮疹為斑丘疹,皮疹之間有正常皮膚。早期頰粘膜可見費克斑(Koplik斑)。

      治療措施:患病期間,需要隔離至皮疹消退為止。一般對癥治療,無需特殊處理?! ?/p>

      目錄

      預防

      保持衛生,控制感染。復發的可能性不大?! ?/p>

      并發癥

      只出現于有免疫缺陷的患兒身上。如果對此病沒有抗體(多數情況下如此)的妊娠婦女感染,如果發生在妊娠前半期,可給胎兒帶來致命傷害,如發生在后半期,風險可忽略。

      傳染性紅斑(Erythema infectiosum),又名第五病,是兒童常見的出疹性疾病,于1975年被發現是由人類小DNA病毒 B19所引起。傳染性紅斑之所以被稱為第五病,系因該病為歷史上第五種被確認的兒童皮膚出疹性疾病。其他常見的皮膚出疹是:1、痲疹,2、猩紅熱,3、德國麻疹,4、公爵疹,以及落在傳染性紅斑之后的6、小兒急疹。

      這種病曾在香港發現過。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關于“傳染性紅斑”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韩av无码免费大片
        <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