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

    1. 李斯特菌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李斯特菌病(listeriosis),又譯利斯特氏菌病,是由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氏菌引起的感染。臨床表現主要有腦膜炎、敗血性肉芽腫、淋巴結腫大等。本病遍及世界各地,是人畜共患的傳染病。人類感染有增多趨勢,特別是新生兒、老年人、孕婦及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性更高?;疾≡袐D體內的病原體可通過胎盤或產道感染胎兒或新生兒。本病一般為散發,嬰兒室內偶可發生小流行。傳染源主要是儲存寄主、病人及帶菌者,發病高峰在夏季,主要通過吸入、食入或直接接觸污染物而傳播,人與人之間也可直接傳播。本病病死率較高,如腦膜炎患者應用抗菌藥物治療后的死亡率仍為30%。

      目錄

      病原學

      參看:李斯特菌
      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氏菌屬乳酸桿菌科。為革蘭氏陽性桿菌,無芽胞莢膜,根據菌體和鞭毛抗原可將本菌分為11個血清型。此菌于1926年從自然感染的兔中分離出,因患病動物單核細胞增加,而命名為單核細胞增多性桿菌;英國外科醫師J.利斯特生前對本病臨床情況有較詳細記載,1940年本菌改稱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氏菌。

      臨床表現

      腦膜炎是本病最常見的表現形式。起病可急可緩。新生兒可在通過產道時或產后被感染,產后1~3周發病,主要表現為拒食、多哭、易激惹、高熱、惡心、嘔吐、嗜睡、驚厥、囟門突出及腦膜刺激征。成人患者常表現高熱、頭痛、惡心、嘔吐、頸強直、昏迷,個別病人還可出現抽搐、偏癱、腦疝。白細胞增高以粒細胞為主,偶見單核細胞增高。腦脊液改變與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相似。

      胎兒經胎盤感染此菌后,可出現流產、胎死宮內或生后數日的新生兒發生嚴重播散性利斯特氏菌病;新生兒室中的暴發流行表現為播散性內臟肉芽腫和膿腫形成?;純罕憩F發熱、嘔吐、腹瀉、呼吸窘迫、紫紺、呼吸不規則或暫停、抽搐、肝脾腫大、出血性皮疹和化膿性結膜炎等。

      淋巴結感染者可突然發熱、發冷、頭痛、咽痛、頸及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白細胞增高,并有程度不一的單核細胞增多。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主要區別是:①利斯特氏菌感染者嗜異性凝集試驗陰性;②血或咽拭子培養可分離到利斯特氏菌。

      孕婦患利斯特氏菌病后可能表現為亞臨床型,亦可有急性發熱而與流感相似,有時又類似腎盂腎炎。病情多不嚴重,但妊娠5個月后發病者,胎兒可能受嚴重影響。

      有腦膜炎者多數同時有敗血癥存在,部分病人可僅表現為敗血癥,其臨床表現與其他細菌引起者并無特殊之處。利斯特氏菌還可引起心內膜炎、關節炎、骨髓炎、腹膜炎膽囊炎。接觸病畜還可引起化膿性皮膚感染或化膿性結膜炎。

      診斷

      人類利斯特氏菌病沒有特異的臨床征象,臨床識別比較困難。凡新生兒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發熱而原因不明時均可疑及本病。但應與流感、粟粒性結核、傷寒、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敗血癥等鑒別;確診有賴于分離到致病菌。在疾病早期取血、骨髓、腦脊液、受損皮膚粘膜及新生兒臍帶殘端、羊水、喉及外耳道分泌物、糞、尿等作細菌培養,均可分離到致病菌。由于利斯特氏菌與葡萄球菌、鏈球菌(包括肺炎鏈球菌)等有相同的抗原,可引起交叉反應,故血清學反應對診斷幫助不大。

      治療和預防

      多采用氨芐青霉素青霉素治療,慶大霉素、四環素、氯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磺胺嘧啶等也有效。預防措施主要是消滅動物中的儲存寄主,牛奶經巴氏消毒后再飲用,積極治療孕婦患者等。

      參看

      關于“李斯特菌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韩av无码免费大片
        <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