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

    1. 物理診斷學/體溫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物理診斷學》 >> 一般檢查 >> 一般狀況 >> 體溫
      物理診斷學

      物理診斷學目錄

      體溫的高低、升高的特點及持續時間長短、對臨床疾病的診斷及病情估計有重要意義。

      (一)體溫測量方法:通常有口腔(口表)、腋窩、(腋表)、直腸肛表)三種測溫方法。

      1.口腔測溫法 將消毒體溫計水銀端置于被檢查的舌下,緊閉口唇,放置5分鐘,然后取出產讀數,正常值為36。2C~37.2C。此方法準確且方便。測量前避免喝熱水或冷水以免影響測溫準確性。

      2.腋窩測溫法 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入腋窩頂部、囑受檢查用上臂將體溫計夾緊,放置10分鐘左右;取出并讀數,正常值為36C~37C。此法不易交叉感染,缺點是易受外界條件影響發生誤差。

      3.直腸測溫法 被測者取側臥位,將肛門體溫計的圓鈍端涂以潤滑劑、徐徐插入肛門深達體溫計的一半,放置5分鐘、然后取出并讀數,正常值為36。5C~37。5C。此法較上述兩種方法準確、適用于重癥昏迷及幼兒患者。

      (二)正常體溫及其變異 正常體溫因特別,年齡、不同個體及晝夜變化可稍有差異。一般婦性高于男性,幼兒比成人稍高、而老年人又稍低于成人。晝夜中,清晨2~6點最低下午5~6點最高,相差不超過1C。運動、進餐后及婦女月經前或妊娠期體溫均可略升高。

      我國一般采用攝氏(Centigrade 縮寫C)體溫計、國外多采用華氏體溫計,國外多采用華氏(Fahrenheit 縮寫F)體溫計,兩者換算公式為C°=(F°-32)×5/9

      F°= C°×9/5+32

      攝氏與華氏相對度數

      36°C = 96.8°F 37°C= 98.6°F

      38°C = 100.4°F 39°C =102.2°F

      40°C = 104°F 41°C = 105.8°F

      異常體溫可分為體溫升高或過低

      體溫過低 指口腔溫度低于正常,常見于周圍循環衰竭、大出血后、高度營養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等疾病,以及在低溫環境下暴露過久者。

      體溫升高(發熱)指口腔溫度超過37。2C以上者。臨床上根據發熱程度分為:

      低熱37。3C-38C

      中等熱38。1C-39C

      高熱39。1C-40C

      過高熱40C以上。

      (三)體溫的記錄方法 要定時測量體溫,發熱病人每日最好測溫四次,并記錄于體溫單上,用直線連接各次記錄點即成為體溫曲線。從體溫曲線的特點可判定熱型,對某些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體溫曲線一般可分為三個時期。

      1.上升期 從熱度初升到達最高點的過程為上升期,根據上升的緩急又分為:

      (1)驟升型 體溫急速上升,在數小時內達到高熱的極期,常伴有寒戰,見于瘧疾、大葉肺炎、敗血癥流行性感冒等。

      (2)漸升型 發病開始為低熱,逐漸上升,在數日內才達到熱的極期。見于傷寒、肺結核、胸膜炎等。

      2. 極期 此指發熱最高的一個階段。根據極期發熱持續時間及其狀態可分為以下幾種熱型:

      (1)稽留熱 多為高熱,體溫達39C以上,持續數日或數周之久,一晝夜相差不超過1C。溫度一般上午較低,下午較高 見于傷寒、斑疹傷寒、大葉肺炎等。(圖4-1-1)

      稽留熱


      圖4-1-1稽留熱

      (2)弛張熱 亦為高熱,但體溫波動較大,一晝夜間體溫相差可達2C以上,最低溫度可降至38C以下,常見于各種敗血癥、瘧疾、結核病、淋巴瘤等。(圖4-1-2)

      弛張熱


      圖4-1-2弛張熱

      (3)間歇熱 體溫波動于高熱與正常之間,高熱時體溫可達39C以上,持續若干小時后降至正常,其后有一間歇期,一般相當規律地經24小時、48小時或數日后,體溫又突然升高,如此反復發作,常見于瘧疾、回歸熱等。(圖4-1-3)

      間歇熱


      圖4-1-3間歇熱

      (4)波浪熱 體溫逐日上升,達到高熱程度后,持續若干時日,再逐漸降至正常,經過數日后又重發作,如此互相交替,常見于布氏桿菌病、淋巴瘤等。(圖4-1-4)

      波浪熱


      圖4-1-4波浪熱

      (5)不規則熱 體溫高低不規則,持續時間不定,常見于流行性感冒、風濕熱,結核、肺部感染惡性腫瘤。(圖4-1-5)

      不規則熱


      圖4-1-5不規則熱

      (6)顛倒熱型 上午發熱,下午退熱,或白天體溫正常、晚上高熱者如絲蟲病。

      (7)長期低熱 指口表體溫介于37。3C-38C之間,持續兩周以上此型有時呈周期性與季節性,除見于各種慢性感染、肝炎、風濕熱、甲狀腺機能亢進、貧血等外、可見于體溫中樞調節功能障礙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功能性低熱。

      3.下降期 為體溫自然的極期下降到正常的過程,根據退熱的漸驟又分:

      (1)驟退型 體溫在數小時內迅速降至正?;虻陀谡K匠0橛写蠛?,可見于大葉肺炎、瘧疾、腎盂腎炎等。

      (2)漸退型 體溫于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可見于傷寒、斑疹傷寒、布氏桿菌病等。

      (四)測量體溫時應注意事項:

      1.測溫前應將體溫計汞柱甩降35C以下。

      2.腋窩測溫時,移去附近的冰袋、熱水袋等影響局部溫度的物品,需擦干汗液,如有汗液可使腋溫度降低影響測溫結果準確性。

      3.消瘦、病情危重及神智障礙患者不能夾緊體溫計時、需協助夾緊。

      4.測溫前勿用冷熱水漱口或以冷熱毛巾擦拭腋部、以免影響結果準確性。

      5.如對所測體溫有疑問時,應注意患者的脈搏、呼吸的變化是否與體溫的上升一致。一般體溫每升高1C脈搏每分鐘增加10次左右,呼吸增加約4次,必要時進行復查。

      參看

      32 一般狀況 | 呼吸 32
      關于“物理診斷學/體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日韩av无码免费大片
        <samp id="rnjec"><rp id="rnjec"></rp></samp><pre id="rnjec"></pre>
        <acronym id="rnjec"><strong id="rnjec"></strong></acronym>

          <track id="rnjec"></track><p id="rnje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