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膚病
A+醫學百科 >> 病毒性皮膚病 |
病毒性皮膚病(viral skin diseases),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表現為皮膚粘膜損害的疾病。較常見。病毒感染后也可通過免疫機制引起病毒疹。
病毒感染皮膚與粘膜有3種途徑:①直接接種,如各種疣、擠奶人結節等。②系統性感染,如麻疹、風疹、水痘等。病毒進入人體后,形成病毒血癥,繼之侵入皮膚并增殖,最后導致皮疹發生。但還有一些皮疹的發生可能由于皮膚對病毒抗原的變態反應。③內部病灶的局部播散,如帶狀皰疹。帶狀皰疹與水痘均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此病毒的原發感染為水痘,而復發感染為帶狀皰疹。病毒由上呼吸道進入人體,潛入脊神經后根神經節細胞或腦神經髓外神經節細胞中,平時不致病,但當過勞、患各種傳染病、細胞免疫功能缺陷及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之后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病毒繁殖而引發帶狀皰疹。病毒對組織有特異的親嗜性,又只在細胞內寄生,病毒侵入皮膚后主要侵襲表皮,故病毒性皮膚病大部分表現為淺表皮膚病變。表皮細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有兩種形式:一是炎癥反應,引起表皮細胞變性及水皰形成,產生如麻疹、水痘樣的皮疹;二是表皮細胞增生,形成各種疣。
病毒性皮膚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疣狀增生、水皰形成和發疹等三種類型。常見的病毒性皮膚病及其致病的病毒見表。
有些病毒性皮膚病能引起持久的免疫力,如帶狀皰疹、麻疹等;有些則不能引起持久的免疫力,如單純皰疹。有的病程緩慢,如尋常疣、尖銳濕疣、扁平疣等;有的則為急性過程,如麻疹、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
病毒性皮膚病的診斷主要依據其臨床表現,有的通過病理學檢查、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分離等驗證。
病毒性皮膚病的治療因病種而異,有對癥治療、局部治療及藥物治療三個方面。局部治療是給以外用藥、冷凍、電灼及切除等。抗病毒藥物如嗎啉呱、阿糖胞苷。無環鳥苷等可用于嚴重的原發型單純皰疹及重癥帶狀皰疹。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病毒性疾病在確診后或疑及本病時,一般不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及皮質類固醇激素,以免感染擴散。
參看
|
關于“病毒性皮膚病”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